new WOW().init();
了解清数新闻,掌握AI前沿资讯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政策推动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多个国际协议、组织、国家和非政府机构的合作。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国际协议与政策框架
《生物多样性公约》
背景与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是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并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该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
目标与原则:公约规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包括制定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纳入有关部门或跨部门计划、方案和政策内,以及促进国际合作等。
实施与监督:公约设立了常设秘书处和缔约国大会,负责公约的实施、监督和评估。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背景与达成:2022年,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带领各方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KMGBF)。该框架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目标与行动:KMGBF设定了2030年和2050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并提出了23个行动目标,旨在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通过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满足人类需求,以及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等。
二、国际组织与机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角色与职责:UNEP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实施、促进国际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等。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活动与项目:WWF等非政府组织通过合作与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合作,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它们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加强教育和公众意识,推动政策变革等。
三、国家层面的推动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
政策文件: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确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大原则、三大战略定位、两大目标、四大优先领域和27个优先行动。
目标与行动:《行动计划》的目标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得到有效缓解等。为实现这些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多项行动,包括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长效机制、加强就地保护监管与协同治理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
四、国际合作与资金支持
资金与技术援助: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规定,发达国家应以赠送或转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补充资金以补偿它们为保护生物资源而日益增加的费用,并以更实惠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国际项目与合作:各国通过参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共同研究和交流经验等方式加强合作。这种合作有助于分享成功经验和教训,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共同发展。
总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政策推动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和领域的复杂过程。通过国际协议、组织、国家和非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