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WOW().init();
了解清数新闻,掌握AI前沿资讯
一、种群数量监测
· 目的:了解蝇类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评估防治效果。
· 方法:
o 目测法:在有限的空间和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进行观测和计数,适用于室内成蝇侵害率和密度的监测。监测人员需记录检查的标准间数、阳性标准间数和每一间内的蝇数,同时记录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候数据。
o 格栅法:借助格栅作为监测工具,在蝇密度高的场所进行分区域计数,避免重复计数,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适用于室内外成蝇密度的监测。
o 笼诱法:使用诱蝇笼,结合特定的饵料吸引蝇类,定期收集并计数诱捕到的蝇类,以评估其种群密度。
o 粘捕法:利用粘蝇纸(带、条)或粘蝇板等工具,在特定场所进行粘捕,计算一定时间内粘捕的蝇数,作为密度指数。
二、孳生地监测
· 目的:了解蝇类孳生地的分布和孳生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 方法:
o 调查孳生地:全面检查室内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蝇类孳生物,如垃圾、污水、动物尸体等。
o 记录孳生情况:记录检查的孳生物数、阳性孳生物数(即含有蝇幼虫或蛹的孳生物数)和每处或每单位(如100g)内的蝇类活幼虫数和蛹数。
o 评估孳生率:将阳性孳生物数除以检查的总孳生物数,得到蝇类幼虫孳生率。
三、季节消长规律监测
· 目的:掌握蝇类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 方法:在不同季节(如春、夏、秋、冬)定期对蝇类进行监测,记录种群数量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降雨量等)的关系。
四、种类组成监测
· 目的:了解蝇类种类的组成和分布,为防治工作提供针对性指导。
· 方法:
o 分类鉴定:对捕获的蝇类进行科、属、种的分类鉴定。
o 统计分析:统计不同种类蝇类的数量,分析其在种群中的比例和分布特点。
五、综合评估
· 目的:综合评估蝇类生态学监测结果,为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 内容:包括种群数量变化、孳生地治理效果、季节消长规律、种类组成变化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高病媒生物防制效果。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